【南方日报】中国首批援助多米尼克医疗队队长:那是我一生中最难熬的10天
7月12日,记者见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杨震教授时,他刚刚结束援助多米尼克的医疗任务回到中国不久,时隔一年,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去年6月起,由国家卫健委正式派遣的首批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赶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岛国,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杨震担任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多米尼克的一年里,杨震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惊魂10天”。不过,医疗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当地建设新学科、开展新手术,带去了最先进的诊疗理念,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水平,还培养带教了当地医生,受到了多米尼克方面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医疗队与多米尼克人合影
从怀疑到佩服,当地医生态度180度转变
多米尼克是东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小岛国,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居民7万多人。岛虽小,但战略位置很重要,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之一。
杨震是主动报名参加赴多米尼克的医疗援助任务的,“援外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医疗队于2018年6月25日正式出发,除了队长杨震外,其他三位队员也都来自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分别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林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治医师曹乾忠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王风华。
医疗队所在的玛格丽特公主医院(Princess Margaret Hospital,PMH)虽然是多米尼克首都最大的公立医院,但条件依然非常简陋。
医院的病房是按照男女性别来设置,同性别的病人,内外科混住在同一个大病房内,每个大病房也仅有20多张床位,没有空调,只有六七个吊扇。每个科室只有一间仅容几个人的医生办公室,队员们写病历经常只能站着写。
虽然带着一腔热忱前来援助,但一开始,多米尼克当地医生对他们却持有保留态度。当地患者很注重隐私,当地医生担心,中国来的医生语言沟通不畅,出诊需要配备翻译,这会让患者很隔阂。
但医疗队员用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打消了当地医生的疑虑。虽然当地居民说的是英语,但部分居民却带有浓重口音,一开始很难听懂。但在一个月内,队员就可以独立接诊和处置病人,几乎无障碍地与当地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并能流畅地用英文书写病历,并不需要任何翻译在旁。
中国医疗队的专业素养,让当地医生们的态度,从怀疑到高度认可和佩服,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
一次抢救成功后,当地医院ICU护士长向杨震教授致谢
开设首个心血管病门诊,24小时“随叫随到”
多米尼克当地心血管疾病高发,7万居民中就约有至少1.5万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但当地医院没有专门的心血管内科医生,也没有开设心血管专科和门诊,患者只能坐飞机到附近岛国甚至欧美就医。
杨震在MPH医院开设了多米尼克第一个心血管病门诊,并协助建立了心血管专科,极大提升了该院心血管科的医疗水平,解决了当地心血管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当地医生和病人的热烈欢迎。很多患者从外地驱车数小时,来到PMH医院心血管病门诊就诊。
杨震教授在当地开设了首个心血管内科门诊
为了不让病人白跑一趟,即使门诊看到了下午三四点,杨震也会加号坚持为他们诊疗。有一次,下午三四点钟下了门诊后,他接到电话又立即连续参加了三个紧急会诊,到了晚上8点多才吃上当天的第一顿饭。一年来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让杨震多次发作胃痛。
心血管疾病有许多重症患者,这就需要医生及时到场处理病人。在多米尼克的一年里,杨震几乎每天都是24小时“随叫随到”,甚至接到当地社区医院的医生求助,他都会立即开展远程指导,“最担心自己睡过去了没接到电话。”
中国医疗队为当地带来了国际最先进的规范化诊治。杨震举例说,针对慢性左心衰病人,当地许多医生仍然采用“强心、利尿、扩管”等过时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查房和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杨震将最新国际指南和规范化诊治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强调抑制心肌重塑在心衰药物治疗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心衰预后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远期死亡率。
多米尼克患者心衰发生率很高,不少重症患者常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贫血等其他器官功能异常,单一学科或专科治疗效果不佳。杨震在当地首次提出采用MDT(多学科协作)治疗合并多器官功能异常的重症心衰患者,为当地心衰治疗引入新的思路。
其他的医疗队员也是如此。眼科医生曹乾忠率先在当地医院常规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开展大量复杂白内障摘除术,重点开展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规范了当地眼科的诊疗操作。
泌尿外科医生林茂在当地引入微创治疗的手段,完成了膀胱镜下探查、扩张、碎石手术,输尿管镜下碎石手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等先进手术。
肿瘤医生王风华从规范诊断、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多学科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肿瘤筛查和学术开展方面,推进了当地肿瘤科整体学科建设。
杨震指导抢救心脏瓣膜患者
队员们自己种菜做饭,一天经历20多次地震
与其他援外医疗队不同,中国援多米尼克医疗队没有配备专职翻译、司机和厨师。截然不同的医疗体系,难以听懂的当地口音,陌生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便的交通道路条件,都让队员们倍感孤独艰辛。
飓风、地震……岛上自然灾害频发,断水断电也是常有的事。杨震说,医疗队原定2017年9月份出发,就因为多米尼克突遭五级强飓风“玛利亚”袭击受灾严重,水电中断,最后只能推迟9个月才出发。
杨震此前从未经历过地震,但来到多米尼克后,他很快就对地震习以为常。最多的一次,今年5月份的一天之内,竟然地震了二十多次。很多次,队员们在凌晨两三点睡梦被房屋摇晃惊醒,天花板有灰落下,但他们选择了继续睡觉。
多米尼克当地饮食口味很甜,油荤较重,瓜果蔬菜不多,队员们很难适应。医疗队找中国援多米尼克农业组拿来蔬菜种子,自己在驻地种上了绿油油的番薯叶等蔬菜。之前从未做过饭的杨震还学会了下厨,如今“蒸煮炒煎炖”样样拿手。
今年上半年,杨震不小心被一只狗咬伤,在国内的医生朋友判断他属于二级暴露伤口,需立即注射狂犬疫苗。但多米尼克不属于传统的狂犬病疫区,整座岛上都找不到一支狂犬疫苗。
虽然理论上这只狗不会“带毒”,但一旦不幸“中招”,那可是100%的死亡率。杨震只好采用最为简便的“十日观察法”来判断是否“中招”——连续观察咬人的狗,假如10天内没死,就说明它不带狂犬病毒。
杨震说,这几乎是自己人生中最为漫长的10天,心理压力很大,可谓“度日如年”。幸好,最后观察结束,这只狗没死,有惊无险。
经过一年的相处,队员们无论与多米尼克的医护人员,还是当地其他的中国援多队伍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多米尼克卫生部特意为医疗队召开了高规格欢送会,为杨震颁发了最高规格的荣誉证书,并写了专门的感谢信。
“作为援外医生,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医生,更是一个‘医疗外交官’,我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医疗任务,也通过‘医疗外交’,促进了中国与多米尼克人民之间的友谊。”杨震说。
【记者】李秀婷 实习生林栩瀚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7/16/c2427581.html?colID=0&code=200&msg=%E7%99%BB%E5%BD%95%E6%88%90%E5%8A%9F&evidence=19cf10a5-2085-404f-ac0f-03c52e1228b9&firstColID=1374&appversion=5600&date=bnVsbA%3D%3D
2019-07-16